2025 年 4 月 22 日
季节并非历来分为四季,甚至五季(如《十和田湖系列》所描绘的那样)。在盎格鲁-撒克逊时期,人们只划分出两个季节:夏季(白昼漫长宜人)和冬季(白昼短暂寒冷)。 事实上,"冬季 "曾是时间计量中如此深刻的存在,以至于盎格鲁-撒克逊人用经历过的寒冬次数计算年龄。在尚无室内供暖的时代,这个严酷的季节被视为险境,因此不难理解。或许正是这种极端与危险,赋予了凛冬时节独特的魅力--它既是极端的季节,也是壮美的季节。
在日本北部的十和田湖畔,这种荒凉与壮美的对比,始终萦绕在尼克-伍德(尼克-伍德)创作的《十和田湖系列》终章《十和田湖冬物语》的思绪中。伍德)创作《十和田湖系列》终章《十和田湖冬物语》的思绪中。从连接东京与秋田县的新干线(子弹列车)上,伍德分享了他在冬季的经历,以及这个季节如何激发他的创作灵感:"冬季是湖畔最极端、最严酷的季节,却也是最壮丽的季节。 大雪封路时,我必须徒步穿过厚厚的积雪才能抵达湖边的小艇屋,这种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反而让一切显得更加独特。
伍德的工作室坐落在秋田县这座破火山口湖畔,俯瞰着辽阔的十和田湖。尽管湖水面积广阔、深度惊人,冬季无法完全封冻,但四周厚雪覆盖的景色中,伍德不仅通过音乐与声响捕捉寒冬的魂魄,更将自己全然沉浸其中。每年此时,十和田湖的气温骤降至零下6度,唯有一物永不匮乏——冰。伍德与当地制冰企业八户制冰公司合作,独创了一件名为“冰马林巴琴”的乐器。这件以实心冰块在当地雕琢而成、费尽周折用雪地摩托运至湖畔的冰制乐器,成为《十和田湖冬物语》的核心元素。通过软硬不同的槌棒敲击,“冰马林巴琴”发出清冽声响,其音色被采样并融入整部作品。这架冰琴承载着伍德的执念——从周遭世界中萃取声音,并永不停歇地探索将其融入创作的新可能。
十和田湖的孤寂与荒凉,在这部作品中与强烈的陪伴感和温暖形成鲜明对比,引导听者于寒冬中寻觅慰藉。伍德将这种矛盾视为一种馈赠,并分享了他在湖畔与自然共处的体验:“我常带着两只爱犬深入密林,在户外度过漫长时光,它们的陪伴总能带来纯粹的欢愉。看它们在厚雪中奔跑嬉戏、跋涉探险,实在令人惊叹。若没有它们,我或许永远不敢独自踏入这片幽深森林。置身于冬日仙境中,森林积雪的声响特质与其他四季截然不同——鸟鸣与生灵活动的频率远超想象。皑皑白雪仿佛消音屏障,让鸟鸣清晰可辨,更不必像夏季那样与蝉声喧哗相争。”
与《十和田湖系列》前作一脉相承,《十和田湖冬物语》中现场人声与器乐的融入为作品注入了温度与人性光辉。伍德与音乐家们携手,以人类置身自然的体验为灵感,将原始自然声景与现场演奏交织,赋予乐章流动的生命力。吉他手肖恩-哈利(SeanHalley)、钢琴家亚历山大-莫托维洛夫(Alexander Motovilov)及人声艺术家野里子(Norico)等长期合作者再度加盟,玛莎-科拉德(Marsa-科拉德)更以空灵缥缈的锣、玻璃竖琴与指铃铺陈声景,竖琴演奏家艾瑞尔-索尔(Ariel Sol)的琴弦则为作品增添柔美质感。Yayoi)--伍德多年艺术伙伴--以其标志性的嗓音为乐章注入强烈情感张力,这份张力中隐约透出的忧郁气息,或许正映射着整个《十和田湖系列》的终章意味。
随着《十和田湖冬物语》的发布,听众得以回望《十和田湖系列》全辑--既可逐季聆听,亦可整体沉浸。跨越五季、总长逾130分钟的音乐宇宙,为这一系列开启了全新维度:从实体专辑与沉浸式声景体验,到与酒店、康养等领域的品牌跨界合作,《十和田湖系列》的旅程方才启程,它已开始自主生长。这场以自然为媒介的音乐叙事实验,或许仅是首章;此刻起,它的意义将由听众在每一片音符与自然回响中自行探寻。
对伍德及其Syn 团队而言,这预示着他们将从《十和田湖系列》中汲取灵感并提炼延伸,开拓新视界。